感謝您閱讀本篇文章110 次瀏覽
〔茶道文化〕探索自己開始!全心的茶道覺知體驗
1 min read

〔茶道文化〕探索自己開始!全心的茶道覺知體驗

茶道:不只是品茶,也不只是生活美學,它直入您內在的生命哲學。

中華文化的哲學是一種生命哲學。若想了解生命,近則從探索自己開始,遠則遍及整個宇宙。《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家思想將「道」(Dao)視為天地萬物的根源,當然!人也是道這個整體的一小部分,這樣的思想就建立起人與天地宇宙的連結性(皆來自同一個源頭)。人來自於道,萬物之一的茶也來自於道,如此說來,人和茶也有「道」的共性,是可以相互交流感通的。

如意茶葉禮盒

從科學角度來看,人與茶都由原子建構而成,而原子由質子、中子、電子組成。在微觀世界裡,微觀粒子同時具有古典力學的粒子性和波動性,此即稱之為「波粒二相性」,波動自然有其振動頻率。因此,人與茶也各自具有自己的振動頻率。透過節拍器實驗證實(不同頻率的節拍器,放在一起,過一段時間會逐漸變成頻率一致,產生同頻共振的現象),物體與物體間的振動頻率會相互影響。前提是:只要你的心夠定靜,就可以覺知出不同振動頻率的直覺。比如,我感覺這個人有親和力、值得信賴,可以安心地做朋友;或者,我感覺這個人怪怪的,好像脾氣不太好,相處起來會很辛苦。大衛.霍金斯博士 David R. Hawkins, M.D., Ph.D.在其著作《心靈能量》這本書用科學實現證實身體可以直覺且準確地感知萬物,我們的腦波意識也是一種振動頻率,不同的意識有著不同的振動頻率。

茶是自然萬物的一個使者!扮演觸媒角色,透過茶,我發現可以讓人開啟覺知,找到人與大自然的連結,重新反觀自照,啟動靈敏的覺知感受,找回我們內在原本具足的生命智慧。藉由以茶入道心性體驗練習,可以觀察自己開啟心性覺知多少?品鑑茶湯多少?照見自己多少?深度地探索自己,十分有意思。

圖/Unsplash 找到人與大自然的連結與互動,啟動靈敏的覺知感受。
圖/Unsplash 找到人與大自然的連結與互動,啟動靈敏的覺知感受。

讓茶做自己、找回你自己

全身心的品茶新體驗!可以是輕鬆自然地品一杯純淨好茶,純任自然;也可以是一個找回自己的旅程,一步一步發覺自己潛能。我們嘗試更深入地向內找回自己:以口品茶、以身品茶、以心品茶、以道品茶,由內而外來探索生命的無限可能。來場茶道心靈饗宴吧~

找一個安靜的小空間,準備好一方茶席,雙目低垂,靜默秉息,端正身形,澄淨思慮,將所有感官收攝回一心間,當收回心念,安定心神,即是「知止而後有定」,您的身心覺知將變得敏銳。身體內在有六種感官受器:眼、耳、鼻、舌、身、意(稱之為六根),接收對應的外在訊號:色、聲、香、味、觸、法(稱之為六塵),兩者感應覺知外在世界而產生: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稱之為六識),讓內在小宇宙與外在大宇宙連結。集中注意力,將外放的心收攝回來一處(將分散在外的注意力拉回來自己身上),我們的感知、覺知必然恢復靈敏!身心將不再麻痺、無感、無覺、無知,有了通透清明的覺知力,我們不只可以品茶,也可以品心、品人、品事、品物,這是同一個道理。這個覺知的過程就是「找回你自己」的奇妙旅程。

圖/Unsplash 找一個安靜的小空間,準備好一方茶席,將所有感官收攝回一心間。
圖/Unsplash 找一個安靜的小空間,準備好一方茶席,將所有感官收攝回一心間。

只要是圓滿生命的覺者都注重由外往內的心性發現之旅,探索自我、修養心性,這個過程需要提升覺知力。儒釋道三家思想也同樣關注於探究找回自己的方法。

1.佛家經典《心經》:「觀」(覺知力)的練習

《心經》的核心練習:「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觀」就是我們的觀察力、覺知力,這些能力都在我們「自性」裡,當你外放的心拉回來「在」(being)自己身上時,好好地身心合一,你便如同觀自在菩薩了。這個「觀」的練習,也可以透過茶道在日常生活中學習,從中獲得照見自我生命的喜悅。

2.道家經典《莊子》:從「感官」、到「心」、到「氣」

若要再更細膩地了解練習步驟,《莊子 ‧ 人間世》說得好:「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莊子用「耳」這個感官舉例來說,人體是一個小宇宙,若一志,集中意念於一處,不要只是用耳朵這個感官(包含眼、耳、鼻、舌、身)來聽聲音(對應色、聲、香、味、觸),而要用心來體會超越聲音的弦外之音(意:心之音);我們還可以更進一步,也不要只是安止於心的認知,您還可以超越心知執著的侷限而順應自然之道、與道合而為一,進一步心領神會於天地萬物這個大宇宙之靈氣!

聽力受限於耳朵感官能力的有限性,而心境也受限於心知執著相應(「符」是相合、相應的意思)觀念的侷限性。這個「氣」無形無相,無法用感官來覺察,它是超越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體物質(虛),卻又在萬物中無所不在(那就統稱為心齋吧),您必須將自己的身心調整在虛靜的狀態,如「道」的虛靜一般,您就能覺知到:在天地宇宙之間流動的「氣」。「虛」是人的神主(心性)所在之處,也是定靜安慮得、止於至善的工夫。「虛」可以是名詞的本體,也同時是動詞,講得是修養工夫的方法,即體即用,體用一如,這個「虛」是心靈源頭所在,稱之為「心齋」。

3.儒家經典《大學》:知止而後有定

儒家經典《大學》也提到「知止」、「止於至善」的 修養方法,也能夠讓我們的身心澄淨,開啟覺知力。「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末,事有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同樣也能夠進入茶道的境界。

人從知止開始,就能一步一步提升覺知力。知止,從停止追逐過多的慾望開始。減少口腹之慾,飲食不要重油、重鹹、重辣、重油,過度地刺激感官會麻痺感官敏銳度。知止,飲食有度,簡單天然,那麼就可以恢復感官的功能,品嚐到各種食物飲品的自然鮮甜味道。同時也減少心的慾望,孟子說「養心莫善於寡欲」,減少慾望有助於修養心性,心念不向外奔馳、想東想西、攀比競求,可以少掉許多不必要的煩惱,讓情緒平靜穩定,有助於身心的安定。

知止,還不只是「停止」(動詞)而已,還有更深的一層含意,意指停止之處(名詞)。我們要知道止於何處?止於內在心性真我之處。當我們能「知止」「定」,自然可以「靜」下心來,「安」住於當下一念,此時內在潛藏的覺知力會恢復,讓我們思「慮」清明,必然有所心領神會,「得」到智慧。

圖/Unsplash 用心來體會超越聲音的弦外之音,之後再突破心知侷限,心領神會於天地之氣。
圖/Unsplash 用心來體會超越聲音的弦外之音,之後再突破心知侷限,心領神會於天地之氣。

純淨的心、純淨的茶

既然要全身心品茶,不只「身心」要做好準備,「茶」這個媒介也很重要!

靜下心來好好品一杯茶,選擇天然純淨的茶也顯得格外重要。不要盲目追求被市場定義價值的茶,應該回歸茶本身,不是被炒高價的名貴茶,也不是產地迷思的山頭茶,若客觀地放下這些標籤,就好像盲測一杯茶一樣,重新專注於品鑑茶葉內質及製茶工藝,價值將重新被定義。什麼才是好茶?讓茶葉自己說話,從茶湯的色香味及氣韻見真章!

純淨茶可以去除外在干擾茶湯原味的人工化學雜質,也能夠讓茶在自然無毒害環境下孕育豐富內涵。不使用農藥、除草劑、化學肥料的種植環境,不傷害土壤微生物,沒有農藥殘留、化學物質殘留的茶,便能稱為「純淨茶」,不只是養身(不傷害身體),同時也養生(不傷害生命)。種植過程只採取必要性的茶園管理,維持最大度的生態平衡,減少不必要的人為干預,「讓茶做自己」,放心(不是不關心)讓茶順應天地四時、風雨溫寒,茶已適應各種艱困的環境,發展出它的生存之道,歷經磨練後,生命擁有無比強大的韌性,不用過度擔心烈陽、暴雨、大雪、乾旱,雖然備受艱辛,反而這些嚴峻的環境考驗,正足以激發茶製造更多生存防禦元素(例如:醣類!可產生更多能量維持生命),讓茶轉化出更甜美的風味!這好像也是人生的過程,是吧!

這樣對待茶,不覺得和對待人一樣嗎?生命有無限可能!相信您的孩子(或者親友、關心的人),放下擔心,給他空間才能伸展茁壯,回歸到尊重生命的本質,用愛滋養他而不是限制他,從旁陪伴他生長,給予必要的協助,讓他堅強地面對環境挑戰,他才會激發出強韌性格、生存智慧,養成他獨特的人格特質,成為一個有自信且快樂的生命,小幼苗會成長很好的!您會看到他人生的精彩,超乎您的想像。

在自然環境下生長的茶,會有四季生長的特色風味,很奇妙吧!這也是為什麼最近乎道法自然的「野放茶」,它純粹的內涵,萃取出來的茶湯成分,進入人體,就能用全身心的覺知來感受:茶色、茶香、茶味、茶氣、茶韻,這就是我對於茶道的體悟。

圖/Unsplash 什麼才是好茶?讓茶葉自己說話,從茶湯的色香味及氣韻見真章!
圖/Unsplash 什麼才是好茶?讓茶葉自己說話,從茶湯的色香味及氣韻見真章!

結論:全身心品茶 只是回歸自然而已

我們學習了如何提升覺知力「觀」(覺知力),從「感官」提升「心」再上一層到「氣」的覺察

透過茶開啟我們的「身心」覺知(以口品茶、以身品茶、以心品茶:內觀我),用感官來品茶,即是「以口品茶」、「以身品茶」的練習。超越感官的有限性,用心來品茶,喝到這杯茶心境上有什麼感受?(沒有標準答案、相信自己的感受)在意識層次中練習覺知,即是「以心品茶」。但是心的意識念頭往往會落入過度主觀的執著侷限,造成觀察上的偏差,無法客觀冷靜地觀察出真實的全貌,此時還要讓自己重新歸零,放下主觀自我意識,無心無我,便能重新回歸道法自然的心流之中,與天地萬物合一。透過品茶來體道(以道品茶:再觀我與天地萬物),即是「以道品茶」。

當身心達到自然舒適的狀態時,此時品茶將會有超越感官、意想不到的五感滿足:安全感、歸屬感、價值感、認同感和幸福感。恢復生命的簡單自然,知足常樂,就很容易獲得五感滿足,快樂其實很簡單。全身心品茶其實也不難,這些是我體悟的方法,不是唯一的方法,或者放下這篇文章,用你自己喜歡的方法來品茶,就是最適合你的茶道。自然就好!

延伸閱讀:

【茶妃 TEAFFEE】全身心品茶新體驗

【儒風雅誌】純淨茶、心味道 – 品茶讓您重新找回自己 (下)

【茶妃 TEAFFEE】一株茶與多元宇宙生命交會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