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得以掌權其貴人有二,除陳其美外,另一人則為張瀞江,後者對蔣之重要性猶勝於前者數倍有餘。然而,如此對蔣恩重如山者,為何到最後卻跟蔣恩斷義絕,分道揚鑣? 關鍵即在於張瀞江認為蔣背叛了孫總理的革命理念與改革路線。與此有同樣情形者則為孫中山之妻宋慶齡,也曾對蔣有過同樣的批判。
孫中山在辛亥革命成功後,不得已須「讓位」給袁世凱,數年後袁氏稱帝,忤逆天下民怨,終至羞憤病死。此後中國就陷入無止盡的軍閥混戰中。當初孫中山所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財政困窘,希望向西方資產階級之民主國家(即當初的帝國主義者)借款卻處處碰壁,最後向他伸出援手的只有剛革命成功的蘇聯領導人列寧。由是乃有所謂「三大政策」,與中共所謂「新三民主義」之由來。
吾人從孫中山的革命歷程以觀,聯合中外以平等待我之民族或人民,來幫助中國革命之事業,一向為其主要的革命路徑。為此孫甚至也曾加入當初的洪門等民間幫會組織,難道後世史評也要說孫認同黑道幫會的理念嗎,這是不可能的事。更何況,孫中山已經很清楚指出,馬克思主義只能師其意,不可師其法。所以很清楚所謂聯俄聯共之舉,只是孫中山革命之途不得不為之下策。
雖說如此,但當初孫中山仍與蘇聯列寧當局,乃至初起的中國共產黨員維持良好和諧的合作關係,但蔣介石在奪取政權後,卻要無所不用其極的來反共剿匪,甚至罔顧當初中國國家之安危,棄國家命運於不顧。寧願發起內戰也不願意對外抗日。凡此行徑都是造成與孫中山最親近的宋慶齡與張瀞江要對蔣恩斷義絕,分道揚鑣之主因。
回歸到蔣介石日記中所言,其對於國民黨敗逃台灣之歸究,不在毛共當局,卻是直指美國外長馬歇爾。吾人探悉史實可知,蔣介石也是時任美國總統杜魯門最痛恨的兩人之一。美方當初對於國府的無能也是深惡痛絕,甚至已經決定放棄之,若非接下來韓戰爆發,今日兩岸已無統獨之問題矣。
蔣介石作為一個軍人出身,無疑有其軍事方面長才,所以孫中山當初會器重他。但當一個軍人野心太大,遠超過其治國之能力,卻要藉由不道德,甚至可能是不正當的手段來奪取權位時,那就可能是國家民族之悲劇了。從廖仲愷之死,胡漢民之逃,汪精衛之叛,張瀞江之棄,乃至蔣之計娶宋美齡以求進入豪門等手段,這些在後世史實自當有其一定公允的評價。
再來談二戰期間的中國戰局與蔣介石角色,固然中國在牽制日本軍隊上有其功勞,但要能取得最終勝利,當然還是需要依靠美方的協助。但蔣介石的行事為人,著實也惹惱了美國當局。例如當初蔣執意撤換美軍將領史迪威為中國戰區參謀長之事即為顯例。
二戰勝利後,國共也曾經召開過和談,卻因蔣之執念導致協議破局,終致內戰爆發。此後又因國民黨內部軍紀渙散,官員腐敗,終致政局動亂,通膨嚴重,民生凋蔽,百姓生活苦不堪言。蔣的執意剿共內戰,最終招致眾叛親離,終於丟掉中國大陸敗逃臺灣。如此行徑,當然會讓美國當局反感,進而走向與張瀞江類似的模式,即貴人遠離、恩斷義絕之後塵。
古有明訓,真正的敵人往往是自己,尤其是自己內在的心魔。外在的敵人固然可怕,但倘若自己心思純正,行於正道,則敵人並不可怕,甚至還可能反過來成為幫助自己的助力。誠如唐朝魏徵所言,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鑑可以明得知矣。以意識形態及私人利益作為政治鬥爭工具者流,古往今來諸多政客率皆有之,但卻非國家民族之福。孫中山很明顯是屬於思想純正又能力出眾的愛國主義者,蔣介石則可能是介於權謀與意誠兩者間之模糊地帶兼而有之,其歷史功過如何,就有待後世加以評說論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