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藝術走讀乙未】馬關條約的前因與對台灣的影響(一)
【用藝術走讀乙未】馬關條約的前因與對台灣的影響(一)
撰文 許慎之
用藝術走讀乙未系列,故名思義就是以『藝術』來分享及敘述著台灣在1895年 的歷史,藉由藝術的欣賞來瞭解歷史,為何『走讀』?
走讀,兩字就是希望大家不僅閱讀歷史更需要親身走一趟歷史發生的地區,深入瞭解這塊土地過去所經歷過的故事。
所謂~ 行萬卷,閱萬書,便可身歷其境,切身感受(沈浸式體驗)。
馬關條約不僅影響著近代一百多年周邊各國地區『中國、日本、韓國、俄羅斯、台灣』,他同時也是一份非常『具有欣賞價值的藝術品』
今天要以藝術欣賞來介紹清廷稱為『馬關條約』日本稱為『下關條約』而合約內容卻是以『講和條約』為內文開頭。
講和條約『馬關條約』的插曲~
李鴻章在下關與伊藤博文協商後,將條約帶回中國,經過朝中主戰主和兩派激烈討論,光緒皇帝(愛新覺羅 載湉 )在極為痛苦的情況下批准蓋用玉寶。帝師翁同龢在日記上紀錄了當天的情形:初八日。晴朗。……見起三刻,上意幡然,有批准之諭。臣對以三國若有電來,何以處之?上曰須加數語於批後,為將來地步。於是戰慄哽咽,承旨而退。書齋入侍,君臣相顧揮涕。後續雙方分別派出伍廷芳與伊東已代治在煙台換約,伊東出示日方簽署的〈講和條約〉,其上除蓋有「大日本國璽」,天皇並於國璽上方簽下「睦仁」(明治天皇之名)二字。但中(清廷)方的〈講和條約〉上僅蓋「皇帝之寶」而無皇帝的簽字。
講和條約『馬關條約』
簽約時間:1895 年 4 月 17 日 ( 大清帝國 光緒 21 年 3 月 23 日 )
簽約地點:日本下關
和約尺寸:高 32.3 x 寬 21.8 (公分)
交接時間:1895 年 6 月 2 日 ( 大清帝國 光緒 21 年 5 月 10 日 )
交接地點:台灣基隆三貂角外海 日輪船上
延伸閱讀:
『匠心動人』大清御璽系列-皇帝之寶篆刻欣賞(馬關條約簽署用印)
對此,伊東耿耿於懷,要求另給照會一件,「聲明向例不用御筆之故」。伍廷芳同意給照會,條約的爭議才落幕。其實蓋印是很麻煩的一件事,尤其是越大的印章,需要一定的技巧才能蓋得好,所以通常會有專人幫忙代鈐。但就算不是親自動手,有蓋印的條約就會生效,光緒絕對不能說因為沒有他親筆簽名所以他不知道條約內容~
中日戰爭(甲午戰爭)的起因???
1894年朝鮮王朝發生東學黨事件,清朝應朝鮮要求下派兵進入朝鮮半島,並依照《中日天津條約》,知會日本有關行動。事件發生後,日軍拒絕撤兵,後來更突襲駐守於朝鮮的清軍。清政府被迫向日本宣戰。由於該年是甲午年,故又稱為「甲午戰爭」,日本稱日清戰爭,其後清軍戰敗,清政府向日本求和。
馬關條約簽約
《馬關條約》,或稱《中日講和條約》、《日清講和條約》、《下關條約》(英語:Treaty of Shimomoseki),為大清帝國與大日本帝國於1895年4月17日(大清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大日本帝國明治二十八年四月十七日),分別由大清帝國派出之欽差頭等全權大臣李鴻章和欽差全權大臣李經方,及大日本帝國首相伊藤博文和外務大臣陸奧宗光等,在山口縣赤間關馬關港(今稱下關港)簽署之條約。
該條約之簽署象徵甲午戰爭之正式結束,並導致大清帝國將福建臺灣省(含澎湖)及遼寧省南部的遼東半島等割讓予大日本帝國;臺灣由此進入長達約50年之台灣日治時期。同時,該條約取代了先前兩國簽署之《中日修好條規》。
與此同時,大清帝國宣布放棄對朝鮮數百年來之宗主國地位,導致日本於數年後兼併朝鮮。遼東半島割讓事宜,因俄羅斯、德國與法國等介入而未成;其後,俄羅斯更與日本發生戰爭。
條約中文原本現典藏於國立故宮博物院,日文原本則典藏於國立公文書館。
馬關條約不僅影響著近代一百多年周邊各國地區『中國、日本、韓國、俄羅斯、台灣』,他同時也是一份非常『具有欣賞價值的藝術品』
讓我們以藝術觀點來看待這份一百多年前的 講和條約
簽下《馬關條約》後,李鴻章感慨道:「日本將成為終世之患!」李鴻章赴日談判時,日方對光緒和李鴻章之間的聯繫了如指掌,對慈禧太后、光緒皇帝敕命李鴻章的賠款二萬萬兩白銀的底線也十分清楚,於是在談判中寸步不讓,最終將損失降到最低。
第一條:中國確認朝鮮國為獨立自主國家,朝鮮對中國的朝貢、奉獻、典禮永遠廢止。
第二條:下列地方之城壘、兵器製造所及國有物永遠讓與日本。
一、遼東半島。
二、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
三、澎湖群島,即英國格林尼次東經百十九度起至百二十度止、北緯二十三度起至 二十四度之間諸島嶼。
第三條:兩國各選派官員依據粘附本約之地圖,共同踏勘並確定遼東半島之劃界。
第四條:中國支付日本賠款2億兩白銀(約3億日圓)。
第五條:割讓土地內居民能任聽其遷移界外與變賣資產,唯條約批准2年後該地的居民酌宜視為日本臣民。
第六條:中國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等口岸,及認可日本最惠國待遇。允許日本人在中國通商口岸設立領事館和工廠及輸入各種機器。
第七條:日本在3個月以內撤回中國領土內之日軍。
第八條:中國承認日本佔領山東省威海衛三年,待中國還清賠款後才交還,如果費用支付不全,日軍不撤回,日軍軍費由中國負擔。
第九條:中國對日本人俘虜,不可虐待處刑,也不可對協助日軍的中國人士處刑。
第十條:條約批准日開始,停止交戰。
第十一條:條約由中日兩國批准,日本明治28年(1895年)5月8日,清光緒二十一年四月十四日生效。
對臺灣的影響
簽約之時臺民的反彈極大,據《清史稿》記載:「光緒..二十一年,棄臺灣,省巡撫。」「日索交臺灣益亟,朝旨命臺灣巡撫唐景崧交臺,臺民洶洶欲變,並引公法力爭。」棄地已不可,棄台地百數十萬之人民為異類,天下恐從此解體,尚何恃以立國?且地有盡,敵欲無窮,他國若皆效尤,中國之地可勝割乎?——唐景崧
由於干涉還遼的啟發,兩江總督張之洞有意請英、法等國干涉還臺,然而各國在干涉還遼成功之後,已無強烈意願再為台灣之事而得罪日本,因此引發抗日政府臺灣民主國的出現。但終究因實力遠不及日本而迅速瓦解。
延伸閱讀:
由藝術瞭解1895乙未年『民主國之寶璽』&台灣在地歷史~
關於台灣的1895 乙未抗日保台
在1897年(明治30年)5月8日住民去就決定日前,選擇離開臺灣的有6456人,為當時臺灣總人口數約250萬-280萬的0.23%-0.25%。
依照該條約,臺灣本島及澎湖之主權被割讓給日本,在實際與法理上都脫離中國。之後臺澎就由日本統治50年,至二戰結束始由中華民國政府接收統治。間接形成當今臺灣地位歸屬問題及臺海兩岸長期分裂分治;加之期間中國歷經的大變動(如辛亥革命、中華民國成立、軍閥混戰、北伐、抗日戰爭等)臺灣均未受太大影響,復加上日後中華民國政府在內戰中敗退、台灣地位歸屬又受冷戰影響而未能妥善處理;造成今日相當一部分臺灣人對中國大陸認同感薄弱,甚至認為與己無關,成為臺灣內部國家認同和統獨對立問題的遠因。
半世紀的日本統治促成臺灣人集體認同出現,使原本在清朝統治時,各族群間普遍存在的分類械鬥逐漸消失。
日治時期於政治、經濟、教育、醫療、文化等層面皆逐步現代化,與中國大陸在此後有著不同的發展歷程,因此在戰後臺灣的社會形態與文化已與中國大陸產生一定程度的差異。加之日本施行如皇民化運動的同化政策影響與二戰後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治臺施政,以及臺灣人與外省人間的價值觀落差,導致部份臺灣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對日治時期產生一定的懷念。此外也影響了戰後臺灣對國家民族認同、臺灣主體性、族群意識觀念乃至臺灣獨立運動的興起。
臺灣迄今仍對日本相當友好,和中國大陸及香港等其他華人地區,乃至於部分東亞國家形成強烈對比。1995年,就有若干主張臺灣獨立人士在臺北舉辦遊行,紀念與慶祝馬關條約之簽定及臺灣脫離中國一百週年,認為這是臺灣歷史發展的契機。或作為反對臺海兩岸統一的依據之一。
單方面廢止
1941年12月9日,中華民國政府發布《國民政府對日本宣戰布告》,正式對日宣戰。其中特別提出廢除與日本之間的一切條約、協定等,《馬關條約》隨之也不被中華民國政府承認。
圖 馬關條約『中日講和條約』翻拍自網路延伸閱讀:
『匠心動人』大清御璽系列-皇帝之寶篆刻欣賞(馬關條約簽署用印)
『微光講座』苗栗縣銅鑼灣的1895 乙未抗日保台在地歷史起始~
『微光講座』1895乙未講座系列-紀錄「喚醒臺灣銅鑼灣精神」首播
由藝術瞭解1895乙未年『民主國之寶璽』&台灣在地歷史~
銅鑼1895乙未講座,總統府 姚嘉文資政主講,喚醒臺灣銅鑼灣精神,圓滿結束
客委會協同地方青年協會,喚醒臺灣1895 乙未年銅鑼灣精神,姚嘉文資政主講~
微光講座 – 姚嘉文資政敘說抗日三傑,從雙峰山到八卦山-1895台灣人的困惑與奮鬥
1895 乙未年| 從藝術欣賞來認識台灣歷史《馬關條約》之下誕生存在只有150天的台灣民主國(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