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復興大稻埕北街』講古團隊與文化部及台經院探訪大稻埕北街排隊老店 | 江記華隆
『復興大稻埕北街』講古團隊與文化部及台經院探訪大稻埕北街排隊老店 | 江記華隆
撰文 贊總編輯
講古數位文化團隊於110年度文化部計畫『聊望 老街』歷時八個月專案快告尾聲。
團隊成員(由台北四家企業及德明財經科技大學組成:現場整合行銷、朕宏國際、九藏企業、繆偲股份有限公司)與文化部業師指導及臺灣經濟研究院輔導團隊前往大稻埕北街排隊老店-江記華隆。

當日由江記華隆創辦人 江顯皎先生為團隊一行人導覽,在進入老店前,排掛在店前牆面的兩幅特別顯眼的臺灣俚語非常引人耳目。
內容是~
摸豬頭 買大樓
摸豬尾 賺錢如賺水
摸豬耳 麒麟送子生好兒
摸豬腳 捷足先登賺金條
摸豬鼻 年年多有餘
摸豬背 股票賺好幾倍

另一幅掛牌則是閩南語發音~
摸豬頭 緊出頭
摸豬尾 春家夥
摸珠耳 口甲百二
摸豬嘴 大富貴
摸豬肚 得財路
摸豬背 賺百倍

店前的這兩幅排扁,道盡了江記華隆創辦人 江顯皎先生非常重視傳統及習俗。江先生非常贊同講古團隊的理念,他知道若要傳承若要復興大稻埕北街老店老物景必須要推進數位化,讓更多年輕朋友們從科技工具及網際網路接觸到。探訪老店的同時,創辦人敘述著大稻埕北街過去的繁榮,也分享著他個人創業的心路歷程。他說~ 原本是經營布業的,但對於飲食部分他更有心得,從豬肉商品的核心肉質,他堅持使用『臺灣豬』雖然貴了一些但這是支持臺灣在地的一種堅持,就像堅持復興大稻埕北街一樣,大家只知道大稻埕的南街,很多人也都因為南街的永樂市場及城隍廟還有美食、南北貨慕名而來。
但~ 大稻埕北街其實更有味道,他笑著說~ 之所有有味道是因為,這裡沒落了,沒人潮,都更慢且較沒有商業價值,反而把一些老東西留下來了。
圖 江記華隆 創辦人 江顯皎 先生 圖 大稻埕江記華隆 講古團隊提供
圖 大稻埕江記華隆 小而溫馨的中央廚房裡都是跟隨 創辦人幾十年的老員工 講古團隊提供
進入江記華隆店面裡,雖然店面翻新了,卻留下很多老東西,店面沒有現代的時尚感,更多了七十年年代臺灣起飛時的感覺。

團隊成員現場整合成員-伍中梅導演及王導演深耕大稻埕多年與當地老店家們非常熟悉,他們在這計畫裡扮演了穿針引線的角色。長期與江創辦人互動交流,探討著如何復興大稻埕北街,此次探訪除了將大稻埕排隊老店轉化上數問平台外,同時也以影視紀錄方式將臺灣各地方的老街現況拍攝下來搬上平台。

江記華隆 創辦人 江先生在豬肉商品上不斷的改良出新,將外型改成時下年輕人喜愛的造型,不同年代有不同年代的流行,不同時代同樣都有著感動的故事。


歡迎您來大稻埕北街探索~
旅遊導覽報名-純純電影音樂咖啡館
Google Map
延伸閱讀:
講古數位文化故事館專欄
講古數位文化故事館官網
講古數位故事館 FB社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