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您閱讀本篇文章2,566 次瀏覽
今天是被台灣人遺忘的『臺灣光復節』
1 min read

今天是被台灣人遺忘的『臺灣光復節』

今天是被台灣人遺忘的『臺灣光復節』

編輯  許慎之


臺灣光復節,簡稱光復節,舊稱光復紀念日,定於10月25日,是中華民國政府認為臺灣於1945年當日光復,因而制定的紀念性節日。

加入好友

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典禮後_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全體官兵合影圖翻拍自網路
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典禮後_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全體官兵合影圖翻拍自網路
1945年,太平町一丁目街道兩旁的商家掛起歡迎中華民國的旗幟  圖翻拍自網路
1945年,太平町一丁目街道兩旁的商家掛起歡迎中華民國的旗幟  圖翻拍自網路
台灣光復節
台灣光復節

1945年10月25日,臺北公會堂舉行「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典禮」後,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全體官兵合影。左半邊掛中國國民黨黨旗,右半邊掛中華民國國旗。

台灣光復 萬人空巷  圖翻拍自網路
台灣光復 萬人空巷  圖翻拍自網路

1945年10月25日,臺灣地區的受降典禮,於上午10點在臺北公會堂(現為臺北市中山堂)舉行。降方為大日本帝國所屬第十方面軍,代表為日本臺灣總督兼第十方面軍司令官安藤利吉將軍,而陳儀將軍則代表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受降。同日,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正式運作,機關處所設於原臺北市役所(即現今行政院院址)。

1945年日本在臺北市公會堂向二戰同盟國投降的照片  圖翻拍自網路
1945年日本在臺北市公會堂向二戰同盟國投降的照片  圖翻拍自網路

臺灣光復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1945年10月25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對其從大日本帝國接手統治臺灣與澎湖群島的歷史事件稱呼。該日標誌著臺灣日治時期的結束、以及戰後時期的開始。

日本投降 圖翻拍自網路
日本投降 圖翻拍自網路

 

 

1945年8月15日,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而宣告投降。9月2日,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發佈《一般命令第一號》指示各地日本軍向同盟國投降,命令中規定在中國(滿洲除外)、臺灣、越南北部的日軍向代表同盟國的蔣中正將軍投降,蔣中正隨後委派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將軍為其負責受降事宜的全權代表,何應欽則委派陳儀將軍為其在臺灣受降的代表。擔任降方代表的臺灣總督兼日本陸軍第10方面軍司令官安藤利吉將軍,依照《一般命令第一號》之規定於10月25日在臺北公會堂(今臺北中山堂)向受降主官陳儀投降並簽署受領文件。翌年8月,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頒佈命令,明訂10月25日為「臺灣光復節」以為紀念,「臺灣光復」一詞自此就被各界大量運用。其詞亦有另一說法,表示是緣自1946年8月由臺灣仕紳籌組的「臺灣光復致敬團」。

台灣光復 萬人空巷  圖翻拍自網路
台灣光復 萬人空巷  圖翻拍自網路

歷史背景

大清帝國在甲午戰爭戰敗後,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將原本統治的臺灣割讓給予日本,從此臺灣進入日治時期。抗日戰爭前,華南地區原有「臺灣民族革命總同盟」、「臺灣革命黨」、「臺灣獨立革命黨」、「臺灣青年革命黨」、「臺灣國民黨」、「臺灣光復團」等6個抗日團體,但各自為政,缺乏統一領導;1941年2月10日,中華民國政府為集中力量,經中央斡旋,在重慶組成「臺灣革命同盟會」,團結台灣人力量,支持抗戰,光復台灣。

甲午戰爭  圖 翻拍自 網路
甲午戰爭  圖 翻拍自 網路
甲午戰爭  圖 翻拍自 網路
甲午戰爭  圖 翻拍自 網路

 

甲午戰爭  圖 翻拍自 網路
甲午戰爭  圖 翻拍自 網路

二次大戰期間,在1943年舉行的開羅會議中,中華民國希望同盟國同意戰後日本放棄臺灣並移轉主權回歸,此內容列入開羅宣言,後於波茨坦公告內重申應履行。1944年4月,位於重慶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委由中國國民黨的中央設計局設立「臺灣調查委員會」,並任命曾參加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的陳儀為主任委員。

戰後,國民政府對於如何接管臺灣有兩派意見,一派建議完全與進駐其他「淪陷區」相同,設立「臺灣省」。另一派則主張在臺設立擁有軍警等特別公權力的「特別行政區」。當時的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採納陳儀《臺灣接管計劃綱要》中的意見,設立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負責接管臺灣,全部公署行政人員初定為2000名。但最後接管計劃中的規劃並未完全實施,長官公署制度集軍政大權於一身,為台灣人所詬病,稱之為「新總督府」

 

台灣光復節紀念郵票  圖 翻拍自網路
台灣光復節紀念郵票  圖 翻拍自網路

 

台灣光復節紀念郵票  圖 翻拍自網路
台灣光復節紀念郵票  圖 翻拍自網路

 

台灣光復節紀念 愛國獎卷  圖 翻拍自網路
台灣光復節紀念 愛國獎卷  圖 翻拍自網路

延伸閱讀:

今天是萬聖節也是蔣公誕辰紀念日
台灣光復節的前世今生及恩怨情仇~
今天是被台灣人遺忘的『臺灣光復節』

參考文獻:

1.中華民國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1. 臺灣文獻 66卷第3期
  2. 光復台灣的歷史

4.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