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您閱讀本篇文章173 次瀏覽
解密集保『好好變老』如何讓偏鄉長者『淋雨不濕身』
1 min read

解密集保『好好變老』如何讓偏鄉長者『淋雨不濕身』

許家源記者/綜合報導】

臺灣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每5人即有1名長者。面對孤獨老、老老照顧等衝擊,「在地安老」成為政策與民間的共同課題。臺灣集中保管結算所自2021年起推動「好好變老公益計畫」,串聯基富通證券「好好退休準備平台」資源,四年來累計捐贈逾2.5億元,支持門諾、伊甸等社福機構,在花東偏鄉打造「居家+社區+行動」三軌長照服務網。該計畫不僅涵蓋送餐、輔具、沐浴服務,更首創「銀髮志工隊」,讓長者從受助者轉為服務提供者,創造青銀共融價值。

門諾基金會連續四年獲得好好變老公益計畫支持,在地守護東老。

科技與人力的雙軌突圍成關鍵:

  • 偏鄉痛點:花東地區面臨交通中斷頻繁(如2024年風災)、專業人力短缺。計畫透過「行動餐車+數位監控」突破地理限制,光是南區送餐便累計破萬個便當,並以「緊急守護連線」即時處理獨居長者異常狀況。

  • 智能輔具革命:引進雨傘固定夾、電動病床等客製化設備,並發展「低紅曝IR感測技術」減少對長者視線干擾,四年來輔具服務逾13萬件,其中包含臺東成功鎮個案往返180公里的電動床配送。

  • 經濟弱勢援助:針對22%東部長者屬於中低收入戶,計畫強化「民生物資補給」,並結合「銀髮志工培訓」,讓長者參與社區據點服務,累計創造7萬人次社會參與機會。

感謝好好變老公益計畫繼續支持2024年的長輩圍爐活動,讓長輩吃得開心又滿足。

未來三大挑戰浮現

  1. 經費效益評估:據《天下雜誌》分析,公益計畫需建立「影響力評估指標」,例如以「延緩失能年數」取代單純服務人次統計,才能吸引企業持續投資。

  2. 數位落差困境:門諾基金會雖嘗試導入智能長照系統,但花蓮仍有38%長者不熟悉數位裝置,需發展「圖像化介面+志工到府教學」雙軌模式。

  3. 城鄉資源失衡:都會區每萬人擁有4.2間日照中心,花東僅1.8間。專家建議參考衛福部「青銀共創實驗室」模式,將廢校空間轉型為跨世代共學基地。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