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您閱讀本篇文章2,563 次瀏覽
【儒風雅誌】「驚蟄」節氣的生命智慧
1 min read

【儒風雅誌】「驚蟄」節氣的生命智慧

【儒風雅誌】「驚蟄」節氣的生命智慧

「驚蟄」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進入萬物復甦時序的一個重要節氣,通常落在每年的3月5日~7日。它是春季的第三個節氣,代表大地、萬物開始甦醒,氣候逐漸變暖,春天的氣息變得越來越濃厚。

在這個時節,「春雷響,萬物長」,「驚蟄節到聞雷聲,震醒蟄伏越冬蟲」,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萬物在溫度、地氣上升和驚蟄聲中緩緩醒來,生長茁壯,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節氣。

圖/ unsplash 驚蟄節氣 春雷響 萬物長
圖/ 覓知網 —驚蟄節氣 春雷響 萬物長

驚蟄節氣的現代意義

驚蟄在現代生活中有著重要的意義。首先,驚蟄節氣喚醒冬眠生物,大地更加地春暖花開,而農人們也準備進入春耕,這是人們喜歡的春日景象。現代社會中,人們的生活節奏很快,生活習慣也發生了變化。驚蟄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機會,讓人們停下來反思一下自己的生活,調整生活的節奏,以適應春暖季節。

此外,人們也可以從驚蟄節氣中學習到一些美德和生活態度。例如,在這個節氣中,標誌著春季生生不息的意義,象徵新的開始和生命的復甦,提醒人們要珍惜生命和機緣。清潔和整理家居的習俗也提醒人們要保持整潔和有序的生活環境,這有助於維持身心健康。

總的來說,驚蟄節氣不僅是人文傳統節日中的一個重要節氣,也是現代生活中的一個重要時刻。它提醒人們要關注健康、調整節奏、維持生活品質,並且珍惜生命,感恩大自然。

儒風雅誌-圖/ unsplash 驚蟄萬物復甦 提醒人們要珍惜生命
圖/ unsplash 驚蟄萬物復甦 提醒人們要珍惜生命

潛居抱道 以待其時

從「驚蟄」體會人生哲理,啟發我們為人處事要懂得審度時機,當機緣未到時,要懂得蟄伏;機緣來臨時,要隨順因緣,把握時機。在《周易 ‧ 繫辭下》有提到:「龍蛇之蟄,以存身也。」當天時、地利、人和,不具備之時,內心就要保持定靜,不驕、不躁。蟄伏不是封閉自己或有算計的謀略,而是沉潛與反省,提升自身心性智慧的高度與廣度。懂得蟄伏的人,更容易看清、看透事情的原委,這是上天所賜予增加自身見識、眼光的良機。

蟄伏就是為了等待驚蟄的到來!所謂:「伏久者,飛必高;開先者,謝獨早。」另外,黃石公的《素書》裡面有提到:「潛居抱道,以待其時。」從這句話,我們可以體悟到:要時常保持一種平靜的心態,將精力放在個人心性智慧的成長和進步上,並且注重自我反省和內在修行,而不是追求外在物質、名利或者追逐虛榮的成就。「潛居」不僅可以讓人更好地理解自己,找到內心的平靜和安寧。「定、靜、安、慮、得」,就像混亂不明的心,一旦能恢復定靜,猶如靜止的澄清淨水,透徹見底,一目了然,此時思慮清晰,復得清明智慧,讓我們能夠平靜以對,穿越各種困難挑戰。放下身段、潛伏修養,可以隨時提醒自己要保持謙虛的態度,接納自己的不足,不斷改進自己,從而達到更高的境界。

圖/ 覓知網 —潛居抱道,以待其時,放下身段、潛伏修養。
圖/ 覓知網 —潛居抱道,以待其時,放下身段、潛伏修養。

同樣在《孟子 ‧ 公孫丑上》裡面也提到,齊人有言曰:「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意思是說:凡事刻意追求,硬打硬撞,事倍功半,是愚者之行;智者等待時節,因緣成熟,自然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我們要培養如何乘勢、待時的智慧。所謂:「趕得早不如趕得巧,算得精不如運氣好。」所以有大智慧的人從不與天爭,不與勢抗。因為他們明白,「真理」有如舟船,「時運」有如江河。倘若沒有可以到達彼岸的浩瀚之水,「真理」只不過是一個如如不動的客觀規律。當局勢不對、時機不成熟的時候,不如抱道養德,以等待機緣來臨之時。

圖/ unsplash 當心恢復定靜 思慮將透徹見底 復得清明智慧
圖/ unsplash 當心恢復定靜 思慮將透徹見底 復得清明智慧

驚蟄體悟大覺醒:覺悟生命的實相

春雷乍響,萬物從冬眠中甦醒。我們每天會從睡眠中甦醒,身體獲得休息、修復,這是度日的「小覺醒」;而有冬眠的生物,從冬眠度過初春驚蟄醒來,生命體進入深層休眠,這是跨年的「中覺醒」;而人在這一輩子的精彩人生,若心靈自性未「大覺醒」,找到生命貞定的意義與境界,則宛如大夢未醒,依然在生死輪迴的長流中,載浮載沈,不知方向,也無法出離。「莊周夢蝶」的寓言故事就在比喻人生是一場大夢,誰能覺醒而得知我真正是誰?而誰又是我呢?原來大覺醒是覺悟生命的實相,是心靈的覺醒。

圖/ 覓知網 —大覺醒是覺悟生命的實相,是心靈的覺醒。
圖/ 覓知網 —大覺醒是覺悟生命的實相,是心靈的覺醒。

「人」身為萬物之靈首,「心」是否也如同驚蟄般,和天地萬物一同覺醒。在一年一度的「驚蟄」這一天,我們來思索人生的大覺醒,不失為儒風雅趣,孔子說能先覺者,就算是一位賢人了。各種思想家也思考著這個人生大哉問!什麼是生命的實相?是心靈的覺醒?從道家思想來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和萬物的靈性,一樣都來自於「道」,古哲說「率性之謂道」,當人直率地用真性做人處事,便合乎道的真實本質,這個本性在佛家云「佛性」,同樣認為佛性是人本自俱足,不假外求的。


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維持自心清靜,不受外境染濁,倘若日常生活中能夠時刻向內反觀自照,照覺自己的心,涵養品德,一旦逢遇機緣來臨的時候,我們便可以處理任何外來的各種考驗,身心安頓,成己化人。誠如孔子所說:「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動而不括,是以出而有獲,語成器而動者也。」真正的君子在心中有所涵藏自身的品德,等待機緣的到來,不應急於行動。當機緣成熟時,有勇氣和決心去行動,但同時也要保持謙虛和冷靜的態度,不驕傲自滿,不過於急躁和自信。在行動中保持謙虛、冷靜和智慧,才能獲得成功。同樣的,在黃石公的《素書》裡面也提到:「若時至而行,則能極人臣之位;得機而動,則能成絕代之功。」其內涵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圖/ unsplash 蓮花出淤泥而不染 時刻向內反觀自照 照覺自己的心
圖/ unsplash 蓮花出淤泥而不染 時刻向內反觀自照 照覺自己的心

問題是,大家都說得多,而做得太少;想到覺醒的重要,但真正落實在心性修養的工夫甚少。《道德經》有云:「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做而言不如起而行,好好從心上用工夫吧!人生順逆之境難以預料,在生活中要懂得靈活應對,順應境遇的變化,與其向外爭取他人價值觀的認同,不如守住初心中道,以謙卑的心態,不強求,心平氣和等待機緣到來。如此才能更容易敞開心胸,接納無法控制、隨緣而至的各種境遇,並且通過自身努力,等待實現理想目標,即使現況不如己意,也能夠坦然面對,無怨無尤。

驚蟄節氣所展現的傳統文化價值觀,透露出對人生、社會、自然等方面的智慧和啟發。我們可以學習到尊重自然、認識人性、追求道德和平衡的智慧,也有助於個人成長和進步。在生活中反躬自省,轉變心態,把握機緣;注重健康,積極面對生活;注重家庭和社會彼此的人倫關係;善用本有良善的美德,實現自我生命的價值。


出處:中華儒道研究協會  儒道書院 楊文智先生

前往官方網站:https://rutaoworld.com/

信箱:rutaoworld888@gmail.com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