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風雅誌】「清明」節氣的人生啟發
【儒風雅誌】「清明」節氣的人生啟發
清明節氣 珍惜生命
每當清明節日來臨,不禁想起唐代杜牧的詩:《清明》。 詩句是這樣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是節氣,清明節是節日,二者都在同一天。 作為節氣,清明是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在每年的四月份前後,處在仲春和暮春之交。 《曆書》裡面有記載:「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意思是說:「春分」節氣後的第十五天為「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約在每年國曆的4月4日或5日; 這個時候天氣漸暖,雨量漸多,花草樹木都開始萌芽、蓬勃生長,農夫也趕緊培土插秧、播種,大地呈現一片清新明亮、欣欣向榮的景象。 因此,「清明」對於古時的農業生產而言,是相當重要的節氣之一。
而清明又是節日,人們稱之為「清明節」,又叫「踏青節」,人們祭祀祖先,踏青賞花。 我們看在二十四節氣中,是節氣也是節日的,只有清明。 清明節剛過,但我們尚在清明節氣之中,趁此時節,應景應節地體悟一下,將發現「清明」有很深的生命內涵和人生啟發,除了能夠引導我們對死亡的思考之外,還能夠讓我們認識到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慎終追遠 莫忘本來
有人說:生命就是一棵樹,祖宗是樹根,父母是樹幹,我們是樹上的果子,我們和父母、祖宗都是一個整體。 做人要明白自己從何而來,根歸何處。 生命若無根,就彷彿無根浮萍般,飄然無所依止,找不到彼岸。 所以我們要感恩所有的祖先輩們的辛勞與傳承,後代子孫才能享有祖輩的成果。 更重要的是,能擁有難得的人身,除了能夠擁抱生命的美好之外,更能站在先人們的肩膀上,讓我們看清人生方向、明悟人生真理,實踐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所以每逢清明節日,更要抱持一顆感恩之心來祭拜祖先。 正所謂:「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倘若祭拜祖先沒有抱持感恩的心,那麼即使供再多的鮮花水果、燒再多紙錢也是枉然,徒具形式,失去了意義。 所以,身為父母要做到身範德行,秉持一顆虔誠的心、感恩祖宗的心去祭祖,也是一種對孩子的無言身教。 要知道,相對於我們的孫子、重孫來說,我們就是後代子孫的老祖宗,所以我們當下言行舉止的所做所為,在在都會成為後代子孫學習的榜樣!
清明節氣除了是對親人的思念和懷念之外,也有深刻的人生啟示。 在《論語》裡面也提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這句話告訴我們,在祭祀祖先的時候,我們要心存敬意,抱以至誠之心。 這不僅體現了對祖先的尊重和感激,更重要的是,將「莫忘本來」的精神貫穿我們的人生。 它提醒人們要懂得慎終追遠,珍惜當下,明白生命的無常,讓我們真正了解為人子女應有的孝道和品德涵養的重要性。
覺察自心 慎始慎終
「慎終追遠」的意涵,不僅僅只停留在追思先人和反思自己的層面,更進一步需要將品德涵養內化。 曾子云:「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日常生活中,待人處事若能先考慮到事情可能出現的結果,那麼就要把握住事情的起因或開始; 也就是說,若想要有好的結果,必須從謹慎自己的起心動念開始。 所謂「菩薩畏因,凡夫畏果」。 一個人凡事都能覺察自己的起心動念,則其言行應對進退皆能有所分寸,能夠「言必信,行必果」,遵守誠信與仁義,言行如一,「不愧於屋漏」,祈使自身做到不踰矩的人生。
如何察覺自心呢?我們的心本來就有認知覺察的能力,只是平時被太多慾望遮蔽、太多情緒擾動,導致無法清靜明覺。就像湖水被擾動,無法看清水底,只要恢復清靜不亂,便可清楚照現自心。在《六祖壇經》裡面也提到「即心是佛」,強調每個人內心皆有和佛一樣智慧具足的心性。覺察自心可透過不斷反思內心、情感和行為,是否展現自性本自俱有的慈悲、智慧和無我無執的理念。這樣的反思和自省有助於我們修正自己的錯誤,提升自己的修養。譬如,在與他人互動時,我們應該以慈悲和包容的態度對待他人,不論他們的身份、背景或觀點如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尊重他人的選擇和權利,不加以批評或指責。同時,我們應該保持公正和公平,不偏袒自己或他人,尋求和平和諧的解決方案。
覺察到自心,慎始慎終,就在每一次的言行中展現。因為,言談舉止顯示我們的內在修養。我們應該謹慎言談,避免說謊、造謠或以言語傷害他人。,成為真實和可信賴的人;並要懂得感恩,感謝身邊的人、事、物,能夠為他人帶來正面的影響。在人生成長過程中,我們會遇到許多困難和挑戰,有時會感到迷茫和不安。此時,我們更應該保持冷靜和理智,不要一昧的追求一時的快樂和滿足,懂得知止,如此才能讓自己不要偏離了人生正道,進而呈現生命內在美好的本質。
大孝以德報親
清明節氣對我們生命的意義與人生的啟發而言,除了提醒我們,人生無常,莫忘本來,更要珍惜生命,充實生命。正所謂「大孝以德報親」,身為人子在日常生活中,應該透過言行舉來體現孝道,以顯揚父母的美德。古人有云:「立身行道顯揚父母,孝之終也。」待人處事,持守正道、立身行道,成為一個道德高尚的好國民,行有餘力,利人利己,造福人群,在世行孝報答父母養育之恩,當功成身退,死後亦受到世人稱頌,光耀門楣。如此用德行來表達對父母的敬愛和感激之情,乃為人子應有的本份與責任,這也算是盡大孝了。我們應該時刻反思言行,追求真理,學習經典中的人生哲理,實踐品德的涵養,最終實現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如此才能無愧於良心,不辱父母,更無忝父母所生。
做人要懂得祭拜祖先、緬懷先祖,不忘本。若人人都能夠做到,則做人處事自然會愈來愈厚道了。身為後代子孫不要忘記自己從何而來,時刻修養品格,繼承先人的德業,莫忘先祖的身範德行;不是只有在清明時節才憶念起過往的親人或是祭拜,流於形式。是以,清明節氣所帶給我們的人生啟發,是要我們能夠謹記:慎始慎終、莫忘本來,大孝以德報親,以孝道作為家風,如此才能使得家族代代興隆,這也是後代子孫應有的使命和責任。
出處:中華儒道研究協會 儒道書院 楊文智先生
前往官方網站:https://rutaoworld.com/
信箱:rutaoworld8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