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媽祖進香人潮暴增原因?發現以「物」聯繫的儀式宇宙
創造屬於你的儀式宇宙

圖|國家文化記憶庫(Abc759kimo, CC BY 3.0 TW)
清明剛過的四月天,有「粉紅超跑」之稱的白沙屯媽祖神轎,經歷五天的徒步進香,終將抵達北港朝天宮。朝天宮外早被擠得水泄不通,裡頭有經報名的香燈腳、自發跟隨的香客、體驗傳統文化的遊客等各種參與者。媽祖神轎在萬眾期待下登場,在眾人齊聲呼喊「進喔!進喔!」的時刻,現場約有十四萬人共襄盛舉。
俗話說「農曆三月瘋媽祖」,每年的白沙屯媽祖進香,都吸引媒體大肆報導,讓粉紅超跑穿梭大街小巷的畫面成為熟悉的情景。但上面這段描述並不是發生在今年,而是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齊偉先研究員,在《物質、隱喻與信仰:臺灣當代漢人民間宗教生活中的儀式力量》書中記下的 2021 年盛況。
時間來到 2024 年,光是進香的報名人數就高達十八萬,媽祖神轎抵達朝天宮的「進喔!」時刻,廟方估計上看五十萬人。這是個相當驚人的數字,然而苗栗白沙屯拱天宮的進香活動,並不是一開始就如此興盛。
1990 年代的參加人數只有一千多人,2003 年提升到兩千多人,經過二十年後的今日,其「勢頭」之盛,毫無疑問已是臺灣宗教文化的代表性活動。
為什麼白沙屯媽祖進香,會吸引這麼多人參加?而且近幾年參加人數仍持續暴增?齊偉先在書中,歸納他近十年來親身進入田野的研究成果,提出觀察與分析架構,有助我們了解「為什麼民間信仰能持續吸引人潮」。
過去,民間信仰總給人「神秘難解」的印象,但在齊偉先的切入視角中,宗教被定位為人類社會非常根本的議題,關乎人性、人的價值訴求,根植於社會脈絡之中。因此透過宗教,社會學者關注的是宗教與社會變遷的關聯。
一般我們容易看到的是宗教中抽象的習俗、科儀等層面,但齊偉先關注宗教的方式,是讓我們透過觀照宗教儀式中的「物質」元素,了解人們怎麼透過物質,創造屬於自己的信仰世界。
研究過程花了大量時間投身宗教活動現場。起初,齊偉先未料到田調的工作量如此之大,當他越深入就越感受到宗教活動的複雜性與挑戰性。但他仍發揮執著探索的精神,以簡馭繁地洞見田野中並存的差異與多元。

圖|研之有物
人潮持續創紀錄!媽祖徒步進香人數暴增原因
為什麼媽祖徒步進香活動會吸引這麼多人參與?
齊偉先從進香的形式說起。進香可以分成「隨車進香」(遊覽車進香)和「徒步進香」,這兩種方式吸引的群眾類型與影響範圍差異頗大。
齊偉先做過統計,臺灣目前的進香活動仍以遊覽車進香為主。遊覽車進香具有村里旅遊的性質,參與者多半需要向主辦宮廟報名,所以幾乎都是在地信徒及其親友,仍屬於村落自己的活動。然而,臺灣幾個知名的徒步進香,已發展成不只是地方性的活動。
白沙屯拱天宮與大甲鎮瀾宮的進香活動,都屬於「徒步進香」形式。相較於遊覽車進香,徒步進香的隨香門檻低,就算不報名也可以參加,且沒有形式上的參與義務與條件。不過,想促成如此高度彈性及開放性的公眾活動,僅靠主辦方單方面的規劃很難成功,要做到跨域的公眾參與基礎,還有賴沿途居民及發心民眾的自發奉獻。
有參加過媽祖進香活動的人,必定對路上無私奉獻的人們印象深刻。有人發送各式小吃、飲料、便當,有人提供自家空間供香客過夜,有人開來盥洗車、流動廁所車,更有人在私家貨車上掛著「累ㄌ請上車」布條,幫忙載送走不動的香客到下個進香點。

圖|齊偉先
琳瑯滿目的自發奉獻,是徒步進香過程中最動人的風景,無微不至地照顧香客的各種需求,讓想隨香的人都能無後顧之憂地參加。值得注意的是,當中很多人並非拱天宮或鎮瀾宮的信徒。換句話說,他們不是為了這間廟或因為信仰而去進香,參與動機主要是出於對徒步進香活動本身的興趣。
既然平時不是這座廟的信徒,為什麼要參與進香?
關鍵在於,媽祖徒步進香活動已發展出「文化公共性」,成為臺灣宗教文化的代表。這些來參與的香客,有些來進香、有些來體驗文化,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目標與故事。
一間廟的進香活動要發展出公共性,並非宮廟自身的努力就能做到,還需要許多外在與內在因素來促成。
國家認定「文化資產」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外在因素。例如白沙屯拱天宮的媽祖進香在 2010 年被指定為國家文化資產,登錄理由包括「參加者來自全國各地」、「全臺路線最遠進香」、「由媽祖指引日程與路程之特殊性」等。
白沙屯媽祖進香的特色是,只有起駕日、刈火日與回宮日,是農曆 12 月 15 日下午擲筊決定。每年的進香天數、路線皆不固定,全由媽祖指引轎夫前進
圖|國家文化記憶庫(楊天興 CC BY 3.0 TW)
這會讓原本不熟悉白沙屯媽祖進香的人們,因為文化資產的認可而好奇這個進香活動的特殊性。當進香的參與者包含信徒與非信徒,香客的多元性因而提升,多元性又擴大了公共性。
逐年增長的參與者也造就了齊偉先稱之為「勢」的動能。「勢」往往被信徒詮釋為神威展現,也被非信徒視為一種人為操作。簡而言之,「勢」同時可被雙向詮釋,成為世俗與神聖構連的公約數,這是民間信仰的重要運作邏輯。
造就這股「勢」的背後,還有另一種內在因素,齊偉先認為這與儀式物的美學有關:
進香活動伴隨著大量的儀式物,形成一個「物質」聯繫的儀式網絡。當人的身體沉浸在儀式裡,透過這些物質會產生很多連結,造就意想不到的化學變化。
不是信徒的信徒,以「物」聯繫的儀式網絡
齊偉先在研究中勾勒出各種香客樣貌,既有虔誠、重視神蹟的信徒,也有另一類自認是「非信徒」的進香客,他們並不關心神蹟,而是被進香過程中的儀式物或傳統性所吸引。
個案中有一位年輕的大專生,非常熱愛「進香旗」,甚至可以說到了癡迷的地步。
進香旗是人與神之間的信物,標示自己參與進香的身分,以祈求神明保佑。信徒在進香前會進行請旗儀式:向神明稟告姓名、地址與進香日期,請神明降臨護衛;再將旗子在主神香爐上薰香煙,以示神明附應。進香途中每經過一間廟,就可將旗子過爐薰煙,請廟方在旗面上蓋印信,並將該廟的靈符繫在旗子上。
轉載自中研院局部
https://research.sinica.edu.tw/matsu-pilgr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