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創生&永續城鄉』淡蘭廊道-24節氣地方之美-立春
『地方創生&永續城鄉』淡蘭廊道-24節氣地方之美-立春
淡蘭廊道-24節氣地方之美-立春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即太陽到達黃經315°之時,在西曆每年2月3日至5日之間,表示著春天之開始。從此日一直到立夏這段期間,都稱為春季。 元旦標誌著新一年的開始,而立春則是真正春天的開始,也是古代所指的春節,生肖屬相一般以立春作為起始點。
古籍《左傳》裡提到「立春為啟,立冬為開」,以「啟」字代表著一年的開始。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中國以立春為春季的開始。「陽和起蟄,品物皆春」,從這一天一直到立夏這段期間,稱為春季。
看見~穿越北臺灣淡蘭廊道(古道)地方之美
我們以24節氣主題來分享~跨越北台灣四百年的古徑『淡蘭廊道』並以攝影、插畫、書法、篆刻型態來介紹地方特色之美~
淡蘭廊道(古道)歷史背景
淡蘭廊道(古道)是泛指清朝末期到日治時代初期(約十九世紀期間),淡水廳到噶瑪蘭廳間(現今臺北、基隆、桃園到宜蘭)的山區主要交通道路系統,範圍橫跨現今北台灣的四個行政區(新北市、基隆市、臺北市、桃園縣、宜蘭縣)。 這段期間正是北台灣漢民族開始由西部往東部發展的黃金時期,為了克服臺北與宜蘭間地理的障礙,清廷的官方政策與先民拓墾的韌性,不斷在北台灣山嶺上留下路跡,淡蘭古道成為北台灣這段開拓史的見證。日治時期後,因鐵路、公路的開通,古道漸漸的失去其原有功能,除了部份開闢為鐵公路使用外,其餘皆逐漸隱沒在荒煙蔓草之中。
淡蘭延伸閱讀:
這次淡蘭廊道24節氣地方之美要介紹-台北市南港區區~
自古即是淡蘭廊道(古道)」百年山徑的交通樞紐之一,從清代開墾至今,農村聚落已有二百年以上歷史,台北市南港區的歷史大部分人只知道是黑鄉工業區及垃圾掩埋區域,不知~其實南港區也曾因茶葉及礦業繁華一時~~
24節氣立春分享淡蘭廊道-台北市南港區
南港區,舊稱「南港仔」,前身「南港鎮」,位於台灣臺北市東南部,臺北盆地的東緣,人口約11.3萬人,為臺北市人口最少的行政區。區名係與基隆河對岸的汐止「北港」相對。清治時期稱此地為南港仔庄及南港仔街,當時境內主要人口集中在今天南港、三重、中南等里之間,舊名南港三重埔,今日稱為三重埔次分區。2010年臺北市舉辦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而制定區花,南港區為桂花,臺北市政府民政局也特別製作區花版門牌。
歷史背景:
南港與「水轉腳」、「水返腳」(今汐止),於基隆河的兩岸形成交界處,自然造成的「港仔嘴」。最早的南港聚落,位於今臺北捷運南港展覽館站側,即南港路一段10巷(已拆除)至30巷間之間。昔日舟楫往來,河港的功能健全, 早在明鄭時代已築有基礎公路。清朝光緒年間劉銘傳開通臺北-基隆間鐵路,位於原公路南側開縱貫鐵路,成為東西交通幹線。惟清治時期仍慣以水運,且南港人口有限、難有發達。 1885年,福建安溪人王水錦和魏靜時來臺,赴臺北府淡水廳大內樟腦寮(今臺北市南港區大坑一帶),發現本地氣溫、雨量、土質等相當適合茶樹的生長,於是引進茶樹在該處種植,使南港成為臺灣包種茶的發源地。 台灣日治時期南港劃歸為台北州七星郡內湖庄,1931年臺北到基隆間的公路通車,南港仔嘴被納入北基公路一環,完成水路、鐵路和陸路的交通主幹。
淡蘭廊道台北市南港區過去第一產業-茶葉
很多人不知道,其實臺灣茶的起源地是在現今台北市南港區的大坑山區,最有名的文山包種茶其實發源地不在新北市石碇區而是台北市南港區。
臺灣包種茶始祖魏靜時與王水錦
在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南港其實是以農業起家的,而且還是臺灣包種茶的故鄉!福建安溪王水錦、魏靜時二氏來台,至臺北州七星郡大內樟腦寮(今臺北市南港區大坑一帶);見當地氣溫、雨量、土質等相當適合茶樹的生長,於是引進茶樹開始在該處種植,使南港成為臺灣包種茶的發源地。
從忠孝東路六段底,右轉研究院路,過中研院,接舊莊街,一路開車上山很快就抵達余氏古厝。聚落附近顯得特別安靜,別有幽意。樹林間五色鳥咕聲未歇,蟲鳴環響周遭。古厝散發的濃郁古樸氣氛。
位於台北市南港區舊莊路二段上的余氏古厝,興建於1923年,是間完整土埆厝三合院,現今已十分罕見,二百年前先祖由安溪來台,在此定居,曾遭日警報復燒莊時波及,重建後保持至今。屋外有一株高15公尺,胸圍270公分的老樟樹,佇立在老厝入口處。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31113004362-260402?chdtv
老樹故事畚箕湖余家古厝、老樟樹
南港舊莊路二段316巷5號余家,屋主余仁貴指出,二百年前先祖由安溪來台,在此定居,老厝在百年前曾因陳秋菊抗日,民軍於附近襲殺一日本
巡查,遭日警報復燒莊時波及,重建後保持至今。屋外有一株老樟樹,佇立在老厝入口處,老樟樹在日治年代曾被樟腦專賣會社列入砍伐名單,在余家私賄下,倖存下來。
https://www.facebook.com/yuoldhouse/
台北市南港余家古厝Google Map
淡蘭廊道台北市南港區過去第二產業-煤礦產業
日治末期,南港茶業日漸沒落,煤礦與磚瓦業正蓬勃興起,煤礦區大致分布在大坑及四分子(今舊莊、九如里),磚瓦業分布在東新庄子(今玉成、西新里)。1941年日資企業合資設立台灣ゴム株式會社,在南港新設工廠生產橡膠製品,供應戰爭的橡膠軍需品,全盛時期聘僱近千名工人,戰後續為全台規模最大的橡膠工廠。 中華民國接管台灣後,仍隸屬臺北縣七星區內湖鄉。
1946年7月6日與內湖鄉分治,設立南港鎮公所。 1950年行政區重編,七星區被一起撤銷,直屬於臺北縣。1956年,南港鎮民代表會決議未來加入臺北市行政區。 1968年7月1日隨臨近之景美鎮、內湖鄉、木柵鄉、暨歸屬於陽明山管理局之士林鎮、北投鎮等鄉鎮劃入升格後之院轄臺北市,南港鎮亦於1968年7月1日因劃入臺北市而改制為「南港區」。
1950年代,南港煤礦與磚瓦業逐漸沒落,改以生產與翻修輪胎的橡膠工業為產業中心;1955年,臺灣省政府為振興南港經濟,指定南港為工業區,吸引許多廠商到南港投資設廠,有南港輪胎、臺灣肥料公司南港廠、富士霸王號自行車、南隆鐵工廠、僑泰興企業南港麵粉廠、聯華實業麵粉廠、國產實業建設、利百代國際實業、啟業化工廠。工廠遷入帶給南港繁榮,但也因工廠排放濃密黑煙,使南港成為人們口中的「黑鄉」名遐北市。負責中華民國國軍後勤軍備生產的聯勤總部及其所屬的202兵工廠亦遷至南港至今。
延伸閱讀:
【地方創生 】人文共學–打造台北市南港區在地文化的永續生活| 你知道原來南港車站旁有個生態園區嗎?在日治後期是南興煤礦!!
1954年,經中央研究院院長朱家驊多方奔走,同年開始進行中央研究院在臺復院計畫,首先「植物研究所」在臺復所,次年成立「近代史研究所」及「民族研究所」籌備處。1986年,中國電視公司總部遷入南港,成為第一家在南港設置總部的電視台,帶動南港產業轉型。
2015年台北市政府公布東區門戶計畫,啟動多項交通與重大建設,因為政府不斷推動大型公共建設下,捷運板南線、南港軟體園區、南港展覽館、高鐵南港站、臺北流行音樂中心等大型計畫陸續改變南港風貌,未來還有國家生技研究園區,勢將繼續改善南港的輪廓。 隨著政府重大建設投入,多項都市更新計畫亦陸續啟動,包括南港輪胎於2019年9月宣布啟動世界明珠案,國泰人壽、國泰建設、國產實業、富邦人壽、華固建設等大型企業陸續宣布大型開發案將大幅改變南港的市容與環境,未來十年將成為台北市最大商辦聚落。2016年7月1日,高鐵南港站隨著台灣高速鐵路「南港-臺北」段正式通車而啟用。
南興煤礦google map:
FB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p/%E7%BF%AB%E9%9B%99%E6%BA%AA%E6%9B%B8%E8%8B%91-100063899989014/
台灣地方創生公社: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40443219926327/?ref=share
24節氣與藝術的結合–『立春』篆刻欣賞
印面:立春 (大篆體)
邊款:唐⋅ 韓愈 春雪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立春 癸卯 長卿 刊
詩詞:春雪
唐 · 韓愈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立春養生:
立春後,如何利用食療來滋養身體,預防春季的常見疾病?
立春後,氣溫變化不定,容易誘發感冒和過敏。此時應多食用溫和滋補的食物,例如薑茶、紅棗、枸杞湯來補充氣血;綠色蔬菜如菠菜、韭菜、豆苗等,可促進肝臟排毒功能。此外,多喝溫水以促進代謝,減少體內毒素積累。飲食上可適當多吃生發陽氣、「辛甘發散」的食物如韭菜、豆芽、芹菜、紅蘿蔔等。
春季養生有何飲食禁忌?有什麼食物應該少吃或避免?
春季飲食應減少食用「酸性」食物,因為「酸味」入肝,且有「收斂」的特性,不利於「肝」的升發,例如:檸檬、橘子、梅子等。除此之外,也應該避免過於油膩、和辛辣的食物,以免損傷脾胃。寒冷、生冷的食物如冰飲、冰淇淋、生食應減少攝入,因為「寒性」會阻礙身體陽氣的生發。
春天適合進行哪些運動來達到養生效果?
春天是進行有氧運動的好時節,慢跑、快走、瑜伽或太極等都能幫助舒展筋骨、促進血液循環、釋放壓力和增強免疫力。此外,晨間散步或郊外踏青不僅能享受春日的陽光,還能幫助釋放壓力,帶來愉悅的心情。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