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創生&永續城鄉』淡蘭廊道-24節氣地方之美-春分特別篇|淡水廳的前世今生
淡蘭廊道-24節氣地方之美-春分特別篇|淡水廳的前世今生
春分,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四個節氣。「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所謂春分就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每年公曆大約為3月20日左右,太陽位於黃經0°(春分點)時。春分這一天太陽直射地球半球的季節相反,當北半球是春分時,南半球則是秋分。春分是伊朗、土耳其、阿富汗、烏茲別克斯坦等國的新年,有著3000年的歷史。
看見~穿越北臺灣淡蘭廊道(古道)地方之美
我們以24節氣主題來分享~跨越北台灣四百年的古徑『淡蘭廊道』並以攝影、插畫、書法、篆刻型態來介紹地方特色之美~
淡蘭古道歷史背景
淡蘭廊道(古道)是泛指清朝末期到日治時代初期(約十九世紀期間),淡水廳到噶瑪蘭廳間(現今臺北、基隆、桃園到宜蘭)的山區主要交通道路系統,範圍橫跨現今北台灣的四個行政區(新北市、基隆市、臺北市、桃園縣、宜蘭縣)。 這段期間正是北台灣漢民族開始由西部往東部發展的黃金時期,為了克服臺北與宜蘭間地理的障礙,清廷的官方政策與先民拓墾的韌性,不斷在北台灣山嶺上留下路跡,淡蘭古道成為北台灣這段開拓史的見證。日治時期後,因鐵路、公路的開通,古道漸漸的失去其原有功能,除了部份開闢為鐵公路使用外,其餘皆逐漸隱沒在荒煙蔓草之中。
淡蘭延伸閱讀:

24節氣春分淡蘭廊道-特別篇|淡水廳的前世今生
淡水廳,初設於1723年(雍正元年),為台灣清治時期的行政區劃,北台灣政經中心,將原諸羅縣轄區虎尾溪以北設彰化縣,同時設置臺灣府淡水捕盜同知負責稽查北路,兼督捕務。1731年(雍正9年),始正式分割大甲溪以北至雞籠劃為轄區,專歸淡水同知管理,改官職為台灣府淡水撫民同知。
淡水廳隸屬於台灣府,廳治初期暫設於彰化縣的彰化縣城,1731年遷至同縣的沙轆(今沙鹿區),1733年(另說1756年)始遷入廳治竹塹城(今 新竹市),自此之後,竹塹城成為北台灣政經文化教育的中心。廳城初期並無城牆,僅在四週遍植莿竹。1806年,因民亂之故築起土圍。1829年建成磚石城垣,名為淡水廳城,又名竹塹城。
原本的淡水廳不僅為現在淡蘭古道的區域(北北基桃及新竹)而是涵蓋西台灣北中南部
淡水廳首長為台灣府淡水撫民同知,不得攜眷,任滿昇轉。職責明定為上承欽部憲件,下理錢糧,清丈土地,治刑補盜。1876年1月16日(清光緒元年12月20日)以台北艋舺地方增設台北府,管轄大甲溪以北直達後山,而原淡水廳以頭重溪為界,以北至遠望坑新設淡水縣為台北府首縣,以南至大甲溪為界。竹塹城地方,改設新竹縣,淡水廳終止,歷時144年。(淡蘭廊道(古道)是泛指清朝末期到日治時代初期(約十九世紀期間)

現今淡水區
淡水區,舊稱「滬尾」,後稱「淡水」,得名自淡水河,前身「淡水鎮」,位於臺灣新北市西北部,淡水河下游北岸,北與東北鄰三芝區,西北濱臺灣海峽,西南隔淡水河與八里區為界,東南鄰臺北市北投區。在歷史上曾為西班牙登陸臺灣,並在臺灣北部建立海上貿易中繼基地的起點。
早期淡水區因港口而發展興盛,市街區一帶設有許多具有歷史文化意義之廟宇。清末淡水商港開港後,成為臺灣的重要國際港口,吸引大量外籍商行、傳教士進入淡水區開發,並且設有不少西洋建築,形成特殊異國風情的文化景觀。 日治時期後因自來水設施的建置,淡水線的開通及各項公共建設的推動,呈現異於以往的現代化景觀。而在1990年代以後,隨著淡海新市鎮的開發,各項交通建設逐步推動,使其成為臺北都會區外圍的新興人口成長地區。

滬尾與淡水
「淡水」和「雞籠」曾為整北台灣的泛稱,前指淡水河流域和河口一帶地區。西班牙統治時期,將淡水河流域之地理區稱為淡水省區(Tamchui)。清治時期,1723年,設台灣府淡水海防廳,由彰化縣管理行政事務,並置淡水捕盜同知兼北路防務;1731年,分設淡水廳,開啟了行政區劃的始端。因天津條約,於滬尾開港設海關,開放對外貿易之後,人口逐漸往淡水河河岸的艋舺、大稻埕、滬尾等開埠、集市與居住。其中「滬尾」是在淡水河口東北側河岸的聚落名,也就是今日淡水的重要市街之一。
「滬尾」(臺灣話:Hóo-bué/Hōo-bé)之名可能為凱達格蘭語轉譯而來,《臺灣附澎湖群島圖》(1723年-1728年)有「扈尾社」,語源為「Hoba」,是河口的意思。 《臺海使槎錄》(1722年-1736年)中稱「虎尾」,《重修福建臺灣府志》(1741年)中稱「滬尾」(滬尾莊),淡水福佑宮「望高樓碑誌」(1796年)中稱「戶尾」。
另有說法指出,「滬」是指漁民捕魚之設施,「尾」則是指河流出海口。另有一說則是指由閩南語「雨尾」諧音演化,因為觀音山、淡水河一帶下雨,到此地後雨即停止,故名「雨尾」。 另一說法是「石滬」是早期海邊捕魚的設施,漲潮時,海水將魚群帶進石滬內,退潮時海水從石縫中流出,魚群便留在石滬內供漁夫捕捉,早期台灣北海岸有20~30個石滬群,淡水在石滬群最尾端,故稱「滬尾」。也有說是源自此地在清治中期,即和簡稱為「滬」的上海通商頻繁,猶如是接續於上海後尾的城鎮,乃逐漸產生滬尾之名。
自清治末期至日治初期,「淡水」與「滬尾」並用,都指稱淡水河河口及五虎崗一帶地區。於1909年,臺北廳滬尾支廳淡水區設立滬尾公學校、滬尾尋常高等小學校、滬尾區、滬尾街,以及以「淡水」為名的淡水稅關、淡水郵便局。1912年1月22日,臺北廳廳長井村大吉呈報總督府,希望解決此種名稱混亂的局面,改而統一使用「淡水」之名。經總督府批准後,於1912年9月21日正式將滬尾街改稱「淡水街」(府令第22號),滬尾支廳與滬尾區改稱「淡水支廳」與「淡水區」(告示第24號)、滬尾公學校改名「淡水公學校」(指令第521號)、以及滬尾尋常高等小學校改名「淡水尋常高等小學校」(告示第25號)。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淡水新政記
《淡水新政記》作者為日本知名情報軍官福島安正,本是1895年6月爆發的乙未戰爭中,日軍實地戰情調查報告。該日本陸軍佔領北台灣淡水地區的施政報告,後經福島正安摘錄集結成冊。當時職務為淡水司政官的福島安正,以地緣戰略情報觀點詳細描繪日本軍方佔領台灣淡水(即滬尾)的管理方式,其觀點頗周延完整。
延伸閱讀:
走讀1895乙未| https://www.zanliv.com/category/1895/
新北市市定古蹟-淡水忠寮李舉人宅
忠寮李舉人宅,又名旗桿厝,是位於臺灣新北市淡水區忠寮里的一處宅第,該建築為淡水李氏宗族的古厝,目前已指定為新北市市定古蹟。

歷史背景:
淡水李家其祖籍為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堂號「燕樓」,是昔日淡水最大的姓氏聚落,該家族開基祖為李鼎成,與妻子林耀娘於1751年(乾隆十六年)從馬巷廳渡海來臺,後於關渡一帶開墾忠寮有成。該家族日益發展成地方望族,且多名家庭成員於文教獲取功名。其宗族古厝也分別在北投子、竹圍子、水尾子等處區域興建。

1893年(光緒十九年)李太平四子李懋蟾選址竹圍子興建宅第,因李懋蟾曾獲科歲貢生第一名,該建築完工後優成為又稱「歲魁旗杆厝」,其屋前立有旗桿。 2018年4月17日,新北市政府將李舉人宅正身、前廳、左右雙護龍、石砌駁崁等範圍指定為新北市市定古蹟。2019年,因建築物結構年久失修、屋頂有塌陷風險,新北市文化局因而緊急修復塌陷屋頂,規劃後續修復再利用計畫。

淡水區-忠寮李舉人宅Google Map
FB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p/%E7%BF%AB%E9%9B%99%E6%BA%AA%E6%9B%B8%E8%8B%91-100063899989014/
台灣地方創生公社: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40443219926327/?ref=share
24節氣與藝術的結合–『春分』篆刻欣賞

印文: 春分 字體:大篆
石材:壽山石 尺寸: 2 X 2.5X3cm 隨行章
邊款:乙巳 長卿刊、春分無雨劃耕田,春分大風夏至雨,春分降雪春播寒……..
製章: 司徒長卿

春分諺語:
春分無雨劃耕田。
春分大風夏至雨。
春分降雪春播寒。



春分的飲食及禁忌!
1、吃春菜
“春菜”,一種野莧菜,鄉人稱為”春碧蒿”,與魚片”滾湯”,名”春湯”。”春湯灌髒,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
2、送春牛
春分還有一個習俗是挨家送春牛圖。春牛圖是把二開紅紙或黃紙印上全年的農曆節氣,再加上農夫耕田圖樣。送圖者都是些民間善言唱者,主要說些春耕和吉祥不違農時的話,雖然是隨口而出,卻得句句有味道才行。俗稱”說春”,說春人便叫”春官”。
3、豎蛋
“春分到,蛋兒俏。”選擇一個光滑勻稱、剛生下四五天的新鮮雞蛋,輕手輕腳地在桌子上把它豎起來。雖然失敗者頗多,但成功者也不少。春分,是玩豎蛋遊戲的最佳時光。
4、粘雀子嘴
春分這一天農民都按習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湯元,而且還要把不用包心的湯元十多個或二三十個煮好,用細竹叉扦著置於室外田邊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來破壞莊稼。
5、春祭
二月春分,開始掃墓祭祖,也叫春祭。掃墓前先要在祠堂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殺豬、宰羊,請鼓手吹奏,由禮生念祭文,帶引行三獻禮。春分掃墓開始時,首先掃祭開基祖和遠祖墳墓,然後分房各自掃祭,最後各家掃祭,最遲清明要掃完。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