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創生&永續城鄉』淡蘭廊道-24節氣地方之美-清明 | 台北大稻埕
『地方創生&永續城鄉』淡蘭廊道-24節氣地方之美-清明 | 台北大稻埕
清明典故:
清明,是漢字文化圈傳統節日、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漢族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又稱掃墓節、踏青節、行清節、祭祖節等。另外,就祭祖而言,除、清、盂、九四節也是中華傳統節日裏的「祭祖四大節」,每年陽曆4月4日或5日太陽到達黃經15°時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節……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
清明由來:
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與隨從被迫流亡國外,顛沛流離逃亡途中,一日來到一個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晉公餓得連站起來的力氣都沒有了,身邊的隨臣在附近找了半天也沒找到什麼吃的,眼看著晉國公子餓得實在不行,在這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地方實在找不著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時,隨臣介子推走到偏僻處,取出配刀,從自己的大腿處割下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給公子喝了,喝過肉湯後,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得知是自己喝的肉湯是介子推割從自己腿上割下的肉時,感動得流下眼淚。
後來重耳做了國君,即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晉文公重賞了與他一起逃亡國外時的隨臣,卻維獨忘了當初割肉救他的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報不平,都勸他面見國君討取分賞,然而,介子推鄙視那些爭功討賞之人,不屑與這些人為伍,介子推打好行裝,悄悄的帶著老母親躲到綿山隱居去了。
當晉文公得知後,羞愧不已,連忙親自帶人去講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綿山隱居了。綿山山高林密,要想找到介子推談何容易啊。於是有人獻計,用火攻,從三面火燒綿山,將介子推給逼出來,然而大火燒遍綿山也不見介子推的影子,火熄滅後,眾人上山尋找,發現介子推背著老母親被燒死在老柳樹下。晉文公見狀,慟哭失聲,哀痛欲絕。
在裝殮介子推母子時,在樹洞中發現一血書,上面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群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時,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宣布天下,把寒食節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看見~穿越北臺灣淡蘭廊道(古道)地方之美
我們以24節氣主題來分享~跨越北台灣四百年的古徑『淡蘭廊道』並以攝影、插畫、書法、篆刻型態來介紹地方特色之美~
淡蘭古道歷史背景
淡蘭廊道(古道)是泛指清朝末期到日治時代初期(約十九世紀期間),淡水廳到噶瑪蘭廳間(現今臺北、基隆、桃園到宜蘭)的山區主要交通道路系統,範圍橫跨現今北台灣的四個行政區(新北市、基隆市、臺北市、桃園縣、宜蘭縣)。 這段期間正是北台灣漢民族開始由西部往東部發展的黃金時期,為了克服臺北與宜蘭間地理的障礙,清廷的官方政策與先民拓墾的韌性,不斷在北台灣山嶺上留下路跡,淡蘭古道成為北台灣這段開拓史的見證。日治時期後,因鐵路、公路的開通,古道漸漸的失去其原有功能,除了部份開闢為鐵公路使用外,其餘皆逐漸隱沒在荒煙蔓草之中。

淡蘭延伸閱讀:
這次淡蘭廊道24節氣地方之美要介紹-淡蘭古道北中南匯集點
淡蘭市集聯盟匯集點-大稻埕
大稻埕(臺灣話:大稻埕,白話字:Tōa-tiū-tiâⁿ,臺羅:Tuā-tiū-tiânn,日治時期標音:だいとうてい Daitōtei),雅稱稻江、稻津,是臺北市大同區西南部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因具有大片曬稻穀的空地(稻埕)而得名。咸豐元年(1851年)泉州府同安縣人林藍田為躲避海盜洗劫,自雞籠(今基隆)遷至大稻埕經商並開設店鋪,開始大稻埕的商業活動。咸豐三年(1853年)三邑人與同安人為艋舺碼頭的泊船權利,發生頂下郊拚分類械鬥事件,下郊的同安人無力抵抗,於是帶著自身信仰的霞海城隍敗逃至大稻埕,大稻埕旁淡水河的碼頭交易逐漸興起。咸豐十年(1860年)淡水開港後,大稻埕成為臺北最繁華的物資集散中心,以茶葉與布料的貿易為主。大稻埕的茶葉貿易在洋行的帶領下,不僅市場擴大,更造就驚人的財富與繁榮。進入日治時期後日商抵制洋行勢力,轉而以日本與東南亞為主要市場。戰後大稻埕因淡水河淤淺逐漸失去河港功能,且臺產茶葉不敵錫蘭紅茶的競爭而逐漸沒落。之後臺北市區向東發展、人口大量外移,大稻埕成為臺北市外圍的老舊市區。
淡蘭延伸閱讀:
大稻埕十連棟家族歷史:
林源益碾米廠、春發碾米廠、晉春碾米廠、振豐碾米廠、連瑞利碾米廠、森元洋線工廠
林橋頭碾米業的興起
日治時期,約大正7年(1918年)日俄戰爭時商人大量收購米穀囤積,致使市場供需失衡、價格暴漲。造成米價問題日益嚴重,台灣總督府開始思考臺灣的米穀產業對於日本本地的供應政策,因此,決定以國家之力投入米穀產業的加工發展。臺灣的碾米廠(或稱為土礱間),是自清代以來就發展的產業。收成後的稻米,由碾米廠買斷後,進行精緻工作後再對外銷售。
十連棟鄰近淡水碼頭水門,農戶收成後可利用河運,運送稻穀到橋頭的碾米廠。同時台北橋是聯絡三重埔與大稻埕的門戶。具地利之便的大橋町,逐漸「結市」形成碾米廠聚落。十連棟的六個商號除了森元洋線,連瑞利、振豐、晉春、春發、林源益這五家便經營著碾米廠。



大稻埕李甘香歷史:
大稻埕以南北雜貨批發聞名,自然衍生很多民生物資的製造生產者,其中有一家商號名為:李甘香﹣它的店屋建築還醒目地佇立在迪化街上,一般人以為是李甘香先生開的店,其實它是由李景先生創設的,李先生家族來自福建因緣際會在迪化街上買下這棟三進式建築開設為油品行,主要生產麻油和香油,店內製造生產銷售一條龍式作業,算算已有110年歷史。
在日治時期迪化街算城外台灣人的街,開店做生意都把店名直接刻在外牆上,久而久之也形成一種立號和房子一起留下來,只要房子不拆店號仍在讓人一目了然這棟的原來的隸屬,李甘香就是典型的代表,直到現在李氏家族已無人傳承麻油事業,但這棟老宅仍屹立在街上成為一種復古風景。

延伸閱讀:
FB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p/%E7%BF%AB%E9%9B%99%E6%BA%AA%E6%9B%B8%E8%8B%91-100063899989014/
台灣地方創生公社: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40443219926327/?ref=share
24節氣與藝術的結合-『清明』篆刻欣賞
印文: 清明 字體:創意篆體
石材:寮國石 尺寸: 2.5X 2.5X3cm
邊款:丁酉年、乙巳修、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製章: 司徒長卿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禁忌!
#孕期或經期來避免掃墓
#掃墓前禁食
#掃墓時不得嘻笑玩樂#
#掃墓順序輩分順序要弄清
#掃墓完畢要淨身洗衣
#清明節勿探訪親友
#衣著以暗色為主
延伸閱讀: